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The Pioneering Value of New Media Art: WRO Media Art Biennale 2013' written by Yunnia Yang (Full Text) 異界感官之創新價值:東歐前衛之最,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全文篇)


異界感官之創新價值

東歐前衛之最,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 

文/楊衍畇

    iPhone3C產品充斥、網路媒體無遠弗屆的當代,人類對科技的渴求已近乎痴迷的境地,改變了人際溝通的方式, 當代生活形貌不斷電子化, 大量的媒體訊息混淆知識的獲取,這些現象難以當下評斷絕對好壞。然而對藝術家而言,科技的革新無異是另一種創作媒材,在創作觀念、技法與美學上的新意與挑戰。反映時代精神,20世紀初的前衛藝術運動即是要突破傳統藝術所制約的特定主題與美學規範,創新實驗的精神是必要的,超越當代人所能習於的美學經驗與觀念看法,甚至其顛覆性在媒體輿論間引發醜聞,像是達達主義或是觀念藝術,時間終究能證明其價值與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典藏21世紀新藝術
    新媒體藝術發展自1960年代至今已屆50年的歷史,在全球藝術市場尚未形成收藏或交易的潮流,並非是收藏家對新媒體藝術毫不心動,別於傳統藝術,考量到軟硬體科技、作品版數等因素,新媒體藝術在市場上還未建立一套特有的收藏機制。2003年博物館界傳來令人振奮的訊息,由新藝術信託(New Art Trust)、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MoMA)、舊金山現代藝術美術館(SFMOMA)以及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設立的國際聯盟計畫-「新媒體藝術事務」(Matters in Media Art),作為新媒體藝術分層收藏、保存和維護的領航計畫,並以「在時間基準下創作的媒體藝術」(time-based media art)指稱所謂「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就藝術市場的表現而言,以錄像藝術大師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為例,2002年以錄像作品「增量」(Incrementation)次進入拍賣市場,倫敦佳士得以61千元美金高價賣出,2006年菲力普斯拍賣公司(Phillips de Pury & Company)拍賣2001年所作的「永恆回歸」(Eternal Return)613千美元成交,錄像藝術增值空間仍是大有可為。
 
新媒體藝術回顧與創新  盡在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

     2013年適逢新媒體藝術誕生50周年,東歐地區最大規模的新媒體藝術節-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WRO Media Art Biennale)將主題為「創新價值」(Pioneering Values),向國際藝術家或策展團隊公開徵件,呈現最令人激賞的創意概念,規畫一系列新媒體藝術50周年的主題回顧影展與學術研討會,並邀請新媒體藝術發展歷程中的要角參與盛會,如實驗聲光音像的先驅者史坦娜與伍迪. 沃祖卡(Steina & Woody Vasulka)的音像作品回顧展、知名實驗錄像與行為藝術家瓦莉.艾斯波特(Valie Export)的行為錄像影展、行為藝術與身體藝術的先驅者卡洛莉.許妮曼(Carolee Schneeman)紀錄片「突破疆界」(Breaking the Frame)歐洲首演等,可見主辦單位波蘭弗羅茨瓦夫新媒體藝術中心(WRO Art Center)承先啟後、回顧展望的立意。























1. 波蘭弗羅茨瓦夫新媒體藝術中心 (/楊衍畇)

    位於波蘭西南部弗羅茨瓦夫市(Wroclaw)的新媒體藝術中心(WRO Art Center),以19世紀末歐洲首座電子磨豆機工廠改建而成,1989年「蘇東波」改革浪潮興起之際,同年創辦了WRO媒體藝術節(WRO Festivals),聚焦使用電子媒體所創作的影音藝術。除了聯想到所在城市弗羅茨瓦夫(Wroclaw)外,媒體中心與藝術節的名字WRO為「以聲音為基礎的視覺藝術」(Wizualnych Realizacji Okołomuzycznych)的縮寫,自1993年起WRO 媒體藝術節兩年舉辦一次,1995年改名為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WRO Media Art Biennale )。雙年展以主題性國際競賽為其特色,並邀請客座策展人規劃展演活動與研討會、專家講座,而在波蘭展期完畢後(201358日至630),在下一屆雙年展到來前(2015)將會於歐洲幾個國家巡迴展出與規劃相關影展。東歐最大的媒體藝術節,展場遍佈弗羅茨瓦夫市區18個展場,遍布國家博物館、公私立畫廊、 宮殿古蹟、猶太會堂、果托夫斯基戲劇學院、電影院、百貨公司等地, 可見主辦單位企圖將媒體藝術自然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
 
臺灣首次參展  「水晶城市」勇奪首獎

   以「創新價值」主題向國際藝術家公開徵件競賽,本屆雙年展共收到1500件以上作品,經由國際評審小組評選出163()作品邀請展出,其中多半是來自歐美國家,亞洲國家除了4位日本藝術家及2位香港藝術家受邀外,臺灣首次於波蘭媒體雙年展獲邀展出,策展人楊衍畇以「末日感性」策展論述邀請兩位藝術家林珮淳的《夏娃克隆》與吳季璁的《水晶城市》,不僅獲得與會的國際藝術人士與當地觀眾注目與討論,吳季璁的《水晶城市》一致得到國際評審團的高度讚譽,贏得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首獎-藝術雜誌評論與編輯大獎(WRO 2013 Award- Award of Critics and Editors of Art Magazines)。反思進步的意義與影響,《水晶城市》隱喻當代人類生活受科技媒體宰制,看似虛幻卻又如此真實,仔細體會感受到此般生活所構築的世界,有著某種如生命的律動感,亦如晶體般蔓延生長。令人驚艷的是如此複雜意念的創作卻以極具創意亦富有批判性的再現手法完成,光線隨著機械動力裝置的轉動,將所投影的物件幻化成具有穿透性的精神寓所,該物件竟是塑膠盒,現代人類所大量耗費的塑膠材質,拾回再重新尋找它的使用價值,具有環保意識,並反思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相較於許多新媒體作品一味強調應用先進的高科技達到炫技效果,吳季璁不以炫技取勝,回歸到視覺藝術的源起特質,柏拉圖的洞穴論隱喻人類對於幻象的誤信,卻也反映著幻影在心靈層面的真實特質。觀者進入《水晶城市》作品裝置中觀看、互動,並思考作品所蘊藏反思當代生活的深層意涵,非如許多當代藝術作品以驚嚇聳動的方式讓觀眾警覺身處的當代困境,而是一種東方式的禪思哲學。


















2. 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國際徵件裝置類作品於19世紀的巴勒斯垂姆宮(Ballestrem Palace)展出(/楊衍畇)






 












3. 臺灣藝術家吳季璁以「水晶城市」榮獲2013年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首獎
(/楊衍畇)
 


















4. 實驗聲光音像的先驅者史坦娜與伍迪.沃祖卡蒞臨2013年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開幕

(/楊衍畇)



 
 
 
 
 
 
 
 
 
 
 
 
 
 
 
 
 
5. 行為藝術與身體藝術的先驅者卡洛莉.許妮曼紀錄片「突破疆界」於2013年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放映,為歐洲首演(圖版提供/ Biennale WRO 2013 © caroleeschneemann.com)


機器人世紀

    二十世紀初人類將機械視為進步的象徵,未來主義對機械美學的推崇與著迷,創造出機械式芭蕾的舞蹈語彙,機械所展現超越人體能力極限的力量,無論現實世界的科技研發或是流行文化中的科幻想像,機器人在人類世界中經濟、社會、心理、文化等各層面舉足輕重,今日科技所製造的機器人可擬仿真人的動作、眼神,甚至科技界有意圖創造出有七情六慾、能夠思考的機器人!創造機器人的初衷是為造福人類、幫助人類,天生完全色盲的英國藝術家奈爾. 哈比森(Neil Harbisson),不因為對色彩的缺憾而感到人生缺乏生命的色彩,與丹麥新媒體藝術家亞當.蒙塔東(Adam Montadon)共同合作研發由聲波來感受色彩的機器眼(Eyeborg),經過腦部手術將機器眼直入奈爾體內,奈爾以特殊的機器眼創作出許多「色彩音樂」的樂章,並公開舉辦「色彩音樂會」(color concerts)2004年英國政府准許Neil Harbisson以帶有機器眼的照片登載於護照上,成為公認合法的機器人公民。























圖6. 英國藝術家奈爾. 哈比森以「機器眼」聽見色彩 (圖版提供/ Biennale WRO 2013
© Neil Harbisson)


















7. 英國藝術家奈爾. 哈比森以「機器眼」聽見色彩 (圖版提供/ Biennale WRO 2013 © Neil Harbisson)

 
令人激賞的機器-人跨域科技表演則有來自瑞士的「鐘擺合唱團」(Pendulum Choir),是由安德荷與米歇爾.德科斯特德孿生兄弟(André and Michel Décosterd)所組成的Cod.Act科技藝術團體所研發的,此作曾獲得第16屆日本媒體藝術祭首獎的殊榮,應邀於白鸛猶太會堂(White Stork Synagogue)表演,18個油壓千斤頂的機械動力裝置上乘載著九位歌手,無伴奏的歌聲與電子音樂在裝置改變方位下,有著不尋常的聲音組合,歌手也因為身體受限於冷感的機械裝置,異化成機器人的表現性,在猶太會堂的宗教氛圍烘托之下異常詭異。「鐘擺合唱團」的創作概念在於呈現聲音與運動間的實質關係,裝置上的歌手如同感應器,當機械動力驅使歌手的身體呈不同方向的傾斜角度,或是加速移動,聲音的質感因此而改變,「鐘擺」歌手吐納氣息的總體意象猶如新世紀的生命之樹。














圖8. 瑞士Cod.Act科技藝術團體以「鐘擺合唱團」探索聲音與運動間的實質關係(圖版提供/ Biennale WRO 2013 ©Xavier Voirol)
聲音藝術出頭天 

     儘管聲音藝術始於未來主義的噪音藝術,早於其他新媒體藝術,聲音在以視覺為主的藝術世界發聲仍是相當微弱的,然近年來在創作者與研究專家的努力耕耘,突顯聲音藝術別於視覺藝術的特點,全球各大科技藝術中心與國際數位藝術節展演規劃中,聲音藝術日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屆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所呈現的聲音藝術作品,極為跳脫既有的思考框架,變身成聲響的競技場。國家博物館展出由奧地利藝術家盧卡斯.阿貝拉(Lucas Abela)創作的「黑膠大會師」(Vinyl Rally),公開向民眾募集舊有的黑膠唱片,在博物館館內中庭搭建成大型黑膠賽車軌道裝置,裝置下方亦有實體的賽車物件,現場觀眾可坐在這車體上,駕馭著前方液晶螢幕所出現的遙控小汽車,當小汽車行經黑膠軌道,車體與輪胎在黑膠唱片刮擦出不和諧的音效,猶如DJ製造出另類的聲音藝術,並充分表達觀眾參與及互動性的創作樂趣。









 

 










11. 「黑膠大會師」位於莊嚴的國家美術館中(/楊衍畇)

來自拉脫維亞的「細菌蓄電池第8號」(Bacteria Battery No. 8)是由RIXC科技藝術團
(Rasa Smite, Raitis Smits and Martins Ratniks三位藝術家組成)、聲音藝術家Voldemars Johansons、以及諸位拉脫維亞大學生物學者跨領域創作的聲音藝術,源自於由水生細菌發電的環保綠能概念,「細菌燃化」(Bacteria fuel)的過程中,自然、科技、生物系統、電子結構間呈現聲音結構上的美學觀點。藉由現場的八聲道音響與液晶螢幕,使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感受到細菌生命體燃化成電流過程中的自身變化,藝術與科學跨域的實驗探索,引領觀眾注目「不可見」的世界。



 






12. 來自拉脫維亞的「細菌蓄電池第8號」演奏細菌的音像交響詩(/楊衍畇)
 
















13. 來自拉脫維亞的「細菌蓄電池第8號」演奏細菌的音像交響詩(/楊衍畇)

音像實驗

東方美學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西方美學家萊辛辯證詩畫異趣的論點,時間性藝術與空間性藝術的完美交融,一直是古今中外的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境界,探索聲音與影像之間的關係,新媒體藝術創作者以實驗精神不斷地開創新的跨域視野。以DJ表演概念出發的[Luto Scratch]影音互動裝置,是由波蘭藝術家帕維爾.亞尼克(Pawel Janick)與安雅.艾斯蒙特(Ania Ejsmont)所創作的,為紀念知名波蘭作曲家維托德.魯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 百年誕辰,以作曲家的即興音樂作為打擊樂的開場,探索影像與聲音之間的關係。此裝置有三個螢幕,螢幕前各有一個黑膠唱盤, 觀眾可以單獨或與友人一起操弄唱盤,預先設定好的音樂因觀眾轉動唱盤而改變聲音的質地,液晶螢幕中的影像也受到轉動而有相似的質地變化。廣受各大科技藝術節邀請,來自德國漢堡的INCITE電子音像雙人組的現場表演看似VJ表演性質,在影像與聲音上的精確融合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影像取材自現代性的日常生活風貌,如摩天大樓的城市景觀、機械齒輪的旋轉律動、放大日常物件的超現實奇觀等,影像變化如電子音樂的律動節奏,使觀眾身體不由自主擺動,眼球也在舞動。

新媒體藝術之「新」,對剛接觸的觀眾而言可能無法理解,「科技始於人性」這廣告台詞通俗易懂,觀眾會以互動方式直覺體會樂趣,這互動過程中在情感上、觀念上或美學上若沒有一絲的感動或觸動,充其量僅是娛樂用的遊戲機,波蘭媒體藝術節的「創新價值」從人性出發、感性實踐,科技與藝術巧思交融。






14.波蘭[Luto Scratch]影音互動裝置讓觀眾另類體驗DJ表演樂趣(/楊衍畇)
 






 
15.德國藝術家蒂娜.透娜根爾(Tina Tonagel)以實物投影機創意譜出「喜馬拉雅變奏曲」(Himalaya Variations)(/楊衍畇)




 
16. 德國漢堡的INCITE電子音像團體在影像與聲音上的精確融合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楊衍畇)


















17. 波蘭藝術家卡瑪.索可尼卡(KAMA SOKOLNICKA)限地製作「幻影」(MIRRAGE) (/楊衍畇)



18. 德國藝術家菲利普.亞爾圖斯(PHILIPP ARTUS)的雷射影像裝置「蝸牛軌跡」(Snail Trail) (/楊衍畇)















19. 西班牙藝術家亞伯特.梅利諾(Albert Merino)的錄像作品「當代藝術節」(The Contemporary Art Festival) (圖版提供/Albert Merino)
 






2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您好,文章有段有誤,“奧地利藝術家盧卡斯.阿貝拉(Lucas Abela)創作的「黑膠大會師」(Vinyl Rally)”,Lucas Abela來自澳洲,希望能修正,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