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2010 倫敦學術藝文紀行( 2010 London Eye of 'Art' )

2010年6月本人受"國際超現實主義研討會"之邀,赴英國發表學術論文"論楊 • 斯凡克梅耶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兒童想像力之虐戀特質",期間於倫敦觀察英國當代藝術發展,特此分享見聞.

"國際超現實主義研討會"為國際藝術學界研究超現實主義最為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自從1936年倫敦舉辦國際超現實主義展覽,英國學界即投注相當的心力於各種超現實主義的議題研究與策展,而此一雙年會議為極為重要的超現實藝術收藏家英國公爵Edward James所成立的基金會主辦,West Dean College與'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Surrealism and its Legacies'合辦,所關注的議題正是當代藝術中所探索的人類情慾禁忌。這次大會邀請到ㄧ位特別來賓,捷克超現實影像藝術大師Jan Švankmajer成為與會者所期待的焦點,此位藝術家正是筆者所發表論文的研究對象。然而,Švankmajer在會議即將召開的前夕,戲劇性地取消英國行程,並以信函發表聲明,此次研討會議題將超現實主義特意區分為「布荷東正統派」與「超現實主義本體派」,意欲以探討布荷東所避談的情慾禁忌,來分裂超現實主義。Švankmajer信中並強調自己正是大會所認為的「布荷東正統派」,因此拒絕大會邀請,並以「捷克超現實主義團體、里茲超現實主義團體、巴黎超現實主義團體」聯合署名。

擬仿超現實女人

缺少Švankmajer的蒞臨光彩,卻不減學術與創意的價值,大會主持學者Dr. Sharon-Michi Kusunoki(Edward James基金會會長)精心策七大議題來探討超現實主義中的情慾問題,包括「超現實女人」、「酷兒前驅」、「哥德式性慾」、「狂愛罪行」、「異域的性慾與超現實主義」、「怪異酷兒」與「超現實主義薪傳」,所邀請到主持每場主題或是討論的圓桌會議之學者,皆是在超現實主義領域著名的學者與作者,如Essex大學教授暨'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Surrealism and its Legacies'主任Dawn Ades博士、「超現實主義與女人」作者Whitney Chadwick、「達利文藝復興」作者Michael Taylor,以及主持筆者所發表「超現實主義薪傳」場次的劍橋大學Alyce Mahon博士(著有「超現實主義與性慾政治,1938-1968」、「情慾與藝術」)等,而發表的學者亦不乏在學界與出版界具有相當知名度,如著有「超現實主義、藝術與現代科學」的倫敦Courtauld藝術學院Gavin Parkinson博士、「雷歐諾拉‧卡琳頓:超現實主義、煉金術與藝術」作者Susan L. Aberth博士、「超現實主義起源」作者Neil Matheson博士等。

值得一提,大會為讓與會者感受到超現實主義的氛圍,將開會與住宿的地點就地安排在Edward James基金會所在的Wean Dean古堡中(圖1),其內不但有Edward James所收藏的超現實主義藝術作品(圖2),大會為祝賀超現實主義研究中心主任Dawn Ades退休,並感念這三十年來對超現實主義的貢獻,特別舉辦超現實主義晚會,從超現實晚餐、與會者喬裝成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的人物,到打造超現實空間(圖3-4),令人大開眼界。由於正值Wean Dean附近的Pallant House Gallery正舉辦「超現實主義之友」特展(圖5),探討卡琳頓(Leonora Carrington)、法羅(Remedios Varo)與霍爾娜(Kati Horna)三位超現實主義女性藝術家於1943年在墨西哥相遇,發展出藝術上密切的交流與情誼,大會特別安排第一場「超現實主義與女人」於此一畫廊舉辦,此一場次的兩篇論文正是探討卡琳頓與法羅作品中情慾獸性、雌雄同體與創造力。為迎接預期的大會嘉賓,大會特別開闢一時段專門播映Jan Švankmajer的電影作品,如「花園」、「守門人之家的墜落」、「危險遊戲」、與筆者論文所涉及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圖6)。

筆者於研討會最後一場「超現實主義薪傳」所發表的「論楊 • 斯凡克梅耶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兒童想像力之虐戀特質」,受英國維多利亞時期Lewis Carroll原著啟發,Švankmajer認為兒童並非如成人所想像純真無邪,反而具有極大的想像力,能夠「看見」大人已無法感知到的世界,大人卻亟欲保護孩童免受惡靈的侵犯與誘惑。實際上,「純真」(innocence)概念為維多利亞時期的政治宣傳訴求,正是英國工業革命與城市文化興起,使得兒童安身立命的生存環境遭到威脅,淪為童工的下場。Lewis Carroll 在這部作品中不斷以兔子的角色提醒時間的流逝,暗示作者對童年的眷顧,此作亦暗藏Carroll所擅長的數學符號與猜謎遊戲,作者藉此抒發保守當局對其兒童「裸」照抨擊的顛覆思維。筆者所指涉的兒童想像力是一體兩面的,從拉岡鏡像理論出發,兒童對自身認同是由局部到全面的完整性,從「純真」概念出發,僅有藝術家或創作者能保有兒童的想像力。捷克超現實藝術家Švankmajer的「愛麗絲」一作,以薩德式虐戀手法對待日常物件,食人主義式地殘暴吞噬著彼此,使得原本靜止的日常物件瞬間活了起來,威脅著愛麗絲,在此是Švankmajer想像力作用使然。童話故事亦非如表象寫給兒童閱讀的,許多這類著作暗藏著作者在當時政權所抵制的顛覆性言論,Švankmajer歷經1968年布拉格之春、捷克共產黨的統治、以及1989年的絲絨革命,藝術家不斷突破外在世界的禁錮,藉由隱喻方式發表所不能言,長期以木偶劇、黏土動畫來表彰其想法,1988年的「愛麗絲」為其首部劇情長片。之後,Švankmajer 更加拍攝向薩德公爵致敬的作品「極樂同盟」(1996)與「瘋狂療養院」(2005),本論文溯源到薩德施虐癖所發展出虐戀(Sadomasochism),意圖探討自由思想遭到壓迫、言論受到抑制,想像力就會具有虐戀特質。主持討論會的Alyce Mahon博士,對筆者所提出日常物件的虐戀想像則提出建議,美國攣生導演Brothers Quay曾於1984年拍攝「Jan Švankmajer的櫃子」,對於日常物件的詭異處理手法可加入探討。

此屆超現實主義國際研討會主題,探討超現實主義的情慾禁忌議題,挑戰超現實主義教父布荷東所避諱不言的,卻激起若干國際超現實主義團體反彈,筆者認為 Švankmajer可能是受到這些團體的壓力,特別是捷克超現實主義團體的保守態度,會議前夕,藝術家以該會議試圖分裂超現實主義的聲明拒絕出席,與會人士既震驚又失望,因為這嚴厲的指控絕非是大會初衷,全體人士也都非常企盼Švankmajer的出席,能夠親自交流與欣賞他最新大作’Surviving Life’。儘管如此,筆者見證了超現實主義發展的一刻,與會人士幾乎皆是以超現實主義為專業學術研究的學者或研究生,彼此之間多半已熟識,儼然如同當年的超現實主義團體,而這是一個以學術為導向的超現實主義團體,每兩年藉由研討會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當然都要經過審查機制,而每屆研討會所邀請的特別來賓皆是與該屆主題相關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如第五屆主題為 ‘living in Surrealism’,邀請到泰特獎提名藝術家Tacita Dean,探討其影像的超現實性。參與此次的學術發表,激勵筆者對於自身學術研究的嚴謹要求,而發表的專家學者所提出的議題皆極為有創見,開拓筆者對於超現實主義的新觀點,也領略到國外學界如何在研究論文中處理所提出的問題,這對於甫入學界的新鮮人而言,真是極為寶貴的見習經驗!

研討會首日,大會安排參觀Pallant House Gallery所舉辦’Surreal Friends’特展,探討卡琳頓(Leonora Carrington)、法羅(Remedios Varo)與霍爾娜(Kati Horna)三位超現實主義女性藝術家,1943年在墨西哥相遇,發展出藝術上密切的交流與情誼。在探討超現實主義女性的議題中,絕少提及出生於匈牙利的墨西哥藝術家Kati Horna,與著名戰爭攝影家Robert Capa是好友,Horna攝影作品以照相蒙太奇手法製造出雙重影像的效果。

研討會所舉辦的地點West Dean,距離英國當代藝術之都- 倫敦,僅一小時之距,筆者自行安排與超現實主義、當代藝術相關議題的美術館、藝廊參觀。Barbican Art Gallery 所舉辦的’The Surreal House’特展(圖7),為第一個探討超現實主義體現於建築空間的展覽,弗洛伊德所提出’Uncanny’概念正是呼應此ㄧ空間的氛圍特質,將第一代超現實主義者的作品與當代藝術家、建築師的作品帶入詩意的對話中,是策展人Jane Alison的策展意圖。此次展覽中,亦播映Švankmajer於1983年所創作的短片 ‘Down to the Cellar’(圖8),呈現小女孩獨處於陰暗的地下室,遭受可怕的攻擊,而源自小女孩的想像力所致。

Tate Modern 的 ‘Exposed: Voyeurism, Surveillance & the Camera’展覽(圖9),則是以視覺文化中偷窺、監視為探討議題,展覽分成五大子題:不可見的攝影者、名人與公眾凝視、偷窺與慾望、見證暴力、監視;除探討偷拍、偷窺效應的問題,亦展出自十九世紀以來所使用的偷拍器材。視覺文化中的情慾問題,將是筆者在未來研究超現實電影中的情慾暴力所關注的重點。

位於南岸藝術中心的Hayward Gallery展出兩大特展:‘The New Décor’與巴西裝置藝術家Ernesto Neto 在地製作的 ‘The Edges of the World’;前者顛覆觀者對傢具與家居裝飾的視覺想像,舒適的家為劇場式的家所取代,反映著後現代的人類生活無法清楚劃分公、私領域,必須對私領域開放卻又脆弱的自由重新審視;後者是由低限藝術家Ernesto Neto 以霓虹彩色類絲襪材質包覆Hayward Gallery二樓展廳,轉化成奇幻的彩色迷宮(圖10),探討張力與重力、生物造形與環境雕塑。Neto的藝術思維深受Brancusi, Beuys, Arte Povera, Alexander Calder, Walter de Maria, Donald Judd, Richard Serra等影響,強調藝術與生活無藩籬的跨界意念,觀眾對此一作品的介入程度,即可反映這跨界意圖的實踐程度,許多觀眾的赤子之心在此時此地被激發出來,或坐或躺、或跑或跳,猶如新生兒重新探索世界,不再僅限於我們常用的視覺官能,而是全方位感官的體驗。

筆者所參觀的跨界展覽,肯辛頓宮的 ‘Enchanted Palace’特展(圖11)是以歷代曾在這裡成長居住的七位英國公主出發(包括瑪麗二世、安娜皇后、卡洛琳皇后、夏洛特公主、維多利亞女王、瑪格麗特公主、黛安娜王妃),循著她們在閨房生活的身影,以時尚裝置、戲劇表演再現肯辛頓宮傳奇風貌,重新賦予古蹟新生命。時尚裝置囊括了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 William Tempest, Stephen Jones, Boudicca, Aminaka Wilmont ,Echo Morgan等,展出同時有兩位穿著修士服裝的演出者,像是以說書人的角色穿針引線引領觀眾對公主傳說的好奇心,若是觀眾對這座宮殿、展覽裝置、歷史故事有任何疑問,主辦單位安排導覽員裝扮成大學士的模樣來為現場觀眾解惑。

至於能夠表現英國藝術特色與當代發展的展覽,筆者選擇觀摩了四個特展:‘Rude Britannia: British Comic Art’(Tate Britain), ‘BP Portrait Award’(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Newspeak: British Art Now’(Saatchi Gallery), ‘ Summer Exhibition 2010’(Royal Academy of Arts)。

「英國卡漫藝術」特展(圖12)蒐羅自十七世紀至今的英國卡漫藝術,表現媒材包括繪畫、雕塑、電影、攝影、版畫、漫畫書冊等,展出具有政治性諷喻、文學性插畫,並探討幽默、荒謬等議題,此展意義也顯現出次文化可登上藝術殿堂,以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看待。

世界最重要的肖像畫獎項,BP Portrait Award每年頒贈兩萬五千英鎊給首獎得主,本屆從2177名參賽者選出58名優秀畫家的作品,首獎則是英國畫家Daphne Todd,刻畫母親臥病在床垂死的遺容(圖13),筆者觀察其他入選藝術家的技法與主題,絕對不比首獎差,而英國當代藝術界特別偏好對死亡探索的題材,最為知名的即是Damien Hirst(圖14)。

媒體大亨Saatchi所挖掘的英國藝術新秀YBA(Young British Artists),對英國的當代藝術發展的影響甚鉅,Saatchi Gallery成為觀察英國或國際新生代藝術的指標性特展,筆者所參觀的 ‘Newspeak: British Art Now’特展,最為印象深刻的是英國著名雕塑家Richard Wilson 的 觀念雕塑‘20:50’(圖15),他將畫廊地下室展廳轉化成一個被油槽污染的湖泊,還未進入此一空間,就已聞到極為刺鼻的石油味道,待走近一看,自身的倒影清晰可見於這被污染的地表,空間左側則有金屬製成的油管,隱涉我們所生存的大自然遭到工業文明的污染破壞,Wilson以介入建築體表達生存與環境議題,其作可以歐普藝術、低限藝術、地景藝術的脈絡來探討。筆者觀察到英國當代雕塑的發展上,確有朝向觀念性的表現傾向,如英國雕塑家Anthony Gormley,於去年夏日在Trafalgar square所提出的 ‘One & Other’觀念藝術計畫(圖16),在廣場上的第四平台由觀眾暢所欲言,將雕塑台座解放給民眾,無異是藝術民主化的表現。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每年夏季的畢業展,不但可以見證這些新銳藝術家的傑出表現,亦可見識到藝術市場對這些新秀作品的反應,因為這些作品是可以購買的,作品說明甚至還標明價格,若是賣出也會註記,此展並不會流於一般藝術品拍賣會,明確的策展理念,依作品媒材與主題特性區分,每一策展子題都有一位國際成名的校友藝術家或榮譽創作者為代表,如Antoni Tapies, Ed Ruscha, Michael Craig-Martin, Gillian Ayres ,Tracey Emin,新媒體藝術區甚至邀請到錄像大師Bill Viola的作品 ‘Acceptance’(圖17) ,令筆者駐足許久。David Mach RA以日常的衣架所組成的金剛(圖18),是展覽中最吸睛的作品,觀眾對藝術家的神乎其技感到讚嘆外,眼光亦流漣於由衣架所交織的鏤空細節,感動於這尊金剛形象的剛柔並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