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烈達. 卡蘿的「水中所見」
Frida Kahlo’s “ What the Water Gave Me”
作者: 楊衍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
二十世紀的現代藝壇上,墨西哥畫家芙列達.卡蘿 (Frida Kahlo, 1907-1954)公認為最耀眼的明星畫家之一,無論在女性藝術的範疇中觀察其作品,或是以其藝術中具墨西哥精神( Mexicandid) 的傳統元素分析其創作,皆可探究卡蘿自傳式藝術的豐富性及獨特性。「水中所見」( What water gave me,圖1)是卡蘿在1938年與超現實主義教父布荷東(André Breton) 會面之後所作的作品,公認為最像超現實繪畫的作品。1938年之前,卡蘿從未與巴黎超現實藝術圈有所接觸,亦不知其所倡導之藝術理念,布荷東卻為其怪異的構圖、飄浮的奇怪造形所驚豔。「水中所見」中所出現的多重影象是卡蘿在1938年之前的生命歷程中重要記憶及感受的濃縮,亦影響日後的藝術發展,本文將藉此作分析卡蘿藝術中意象的內涵、造形及象徵,以及她與超現實藝術的關係,以還原卡蘿在創作「水中所見」時的內心真實並探究其藝術特質。
有著熱情的拉丁血統的畫家芙列達.卡蘿 (Frida Kahlo),生性樂觀積極,個性愛恨分明。四十七歲的短暫生命中,病痛及死亡總是伴隨著卡蘿:六歲罹患小兒痲痺;十八歲時又經歷一場嚴重的車禍,使得她脊髓、骨盆斷裂;之後企圖為丈夫里維拉( Diego Rivera, 1886-1957, 墨西哥三大壁畫家之一)生子,歷經三次流產;生命將盡之時,右腿又遭截肢。僅管生理上不斷遭受到如此創痛,她卻以堅強的意志力與死神、病魔長期搏鬥,將她奮鬥的生命史繪於畫布上,卡蘿肢體的痛處、生命的殘缺因而成就了其繪畫之偉大。由於病痛纏身,常局限於病床上,最常相處的同伴就是卡蘿自己,卡蘿以自畫像為題材,不斷地檢視傷口,從檢視的過程中自我療傷、自我癒合;卡蘿自畫像受到還願畫(Retablos)1畫風影響,因此有一股天真樸質蘊含其中。
里維拉是卡蘿終生的最愛,而里維拉的不專情亦是卡蘿一生中的最痛,她曾說:「此生中我遭遇了兩次令我痛苦一生的意外,一是公車輾過身體的意外,一是Diego。」里維拉的意象是卡蘿自畫像的描繪中心,自結婚、外遇、分手、離婚到復合的愛情過程,卡蘿如寫日記般的毫無保留,將愛情的酸甜苦痛、忌妒、佔有與慾望揮灑在畫布上。即使里維拉的意象缺席,亦表示卡蘿內心的孤寂、對里維拉愛情的渴望。
然而,卡蘿的視覺意象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表露,她將作品提昇至大我的國族情感。卡蘿一直對墨西哥的政治頗為關切,對墨西哥殖民化之前的前哥倫比亞文化( Pre-Columbian culture)更是推崇,無論是她的繪畫、服飾、家居都注入特有的墨西哥元素,兼具歐洲血源及墨西哥血統的卡蘿,證明了對生長於祖國墨西哥的愛國情懷。卡蘿外在以具異國風情的服裝造型將自己內在的痛處偽裝起來,具有文化認同的特旺納( Tehuana )服裝對她似乎具有療傷止痛的作用。特旺納地方是屬母系社會,服裝的表徵往往象徵女人在經濟及社會地位的強勢與自由,這也是卡蘿所冀希的。
卡蘿面容在其藝術中成了她的商標,她將眉毛加濃並連接起來如鷹展翅一般,加厚嘴唇並在其上方描繪鬍鬚,成為她性感的表徵。僅管卡蘿往往在畫面上赤裸裸地呈現軀體的創痛,或是象徵性的淚滴掛在臉上,總是缺乏面部表情,似乎要強調她的堅強韌性。因為專注於鏡中反射的自我,卡蘿總以四分之三的角度呈現面容,觀眾近離地面對她直視不諱的自畫像時,會強烈地感受到她那股傲氣,對生命的堅持及死亡的蔑視。
1938年,布荷東至墨西哥為超現實主義找尋新的形式出路,稱讚卡蘿的作品有超現實的氣質。同年Breton曾在紐約畫展的目錄上寫道:「當我到達墨西哥,既驚訝又欣喜地發現她的近期作品已完全綻放為純粹的超現實主義」,並形容卡蘿的畫是「繫著緞帶上的炸彈」,表生命的冷酷與禮讚。2自認是寫實主義者的卡蘿並不以為然,卡蘿辯駁:「我不是甚麼超現實主義畫派,我從不畫夢境,我畫自己的現實狀況,我知道我必須畫,而且直接畫下流經我腦子的東西,而不作其他考慮。」3卡蘿從未正式加入任何畫派,沒有刻意以任何繪畫理論創作構圖,所賴的藝術內涵就是她自己的真實,所表達的形式是卡蘿式的個人美學。
1939年,卡蘿應布荷東之邀至巴黎開展,抵達法國時卻發現布荷東並未將策展的行政手續辦妥,幸好遇上杜象( Marcel Duchamp)即時援助,將展覽地點改至皮耶柯爾畫廊(Pierre Colle Gallery),展覽才得以順利進行。布荷東所策劃的展覽「墨西哥式」( Mexique),展出卡蘿十八件畫作、M. A. Bravo的攝影作品、前哥倫比亞時期的古物,及一系列民俗文物 (包括還願畫、玩具、糖製骷髏、陶器等)。卡蘿對於布荷東的展覽極為厭惡,認為他展出的不過是墨西哥市場中的東西,竟然將她苦心經營的作品與這類物品並置,錯誤地認為這就是墨西哥文化,這些巴黎人眼中的墨西哥只不過是一種殖民主義制度下的異國風情。此外,卡蘿十分厭惡超現實藝術圈的浮華虛偽,對巴黎的印象極為不佳,但她的藝術仍獲得超現實藝術家的青睞,羅浮宮美術館還買下她的「畫框」( Frame) 一作,成為羅浮宮美術館第一件二十世紀墨西哥藝術藏品。她那具異國風情的服裝美學亦成為全巴黎矚目的焦點,巴黎「時尚」(Vogue)雜誌以卡蘿為封面人物,卡蘿聲名大噪,自此卡蘿擺脫了大畫家里維拉盛名的附屬品,卡蘿成為「畫家卡蘿」。
與超現實畫派的往來,使卡蘿熟悉他們的藝術理念及內涵、技法,這或多或少都對未來的卡蘿有所影響,尤其是1944年起卡蘿所寫的日記,以自動技法表現最具超現實主義精神,鋼筆滴墨在紙上,隨興地發展半人半獸的形象,往往能表露藝術家內在的真實情緒。1940年代後期所描繪的植物,往往如某些超現實畫家將生物擬人化,藉由描繪墨西哥熱帶蔬果,卡蘿將自己強烈的情欲投射出來,
切片的水果宛如女性子宮,水果表面甚至長有毛髮,又不時在靜物中插上墨西哥國旗,以表明未能在自畫像中表露的愛國情感。
僅管卡蘿的創作一直與超現實主義沒有交集,但自1938年與布荷東的接觸後,超現實的意念似乎對她有所感染。卡蘿1938年所作的「水中所見」(圖1)所呈的風格就非常超現實,在浴缸裡浸泡的卡蘿乍見水中出現複合式的怪景,如波希式( H. Bosch) 小宇宙,這些都與過往的記憶相連。如白日夢般,卡蘿現實上意識到右腳受傷大姆指的傷痛,而幻覺上內心世界展現於水面上,水中充滿了她自由聯想的意象,大部分實際是來自她之前作品的意象,或是在未來畫作上出現的形象,傳達著生命與死亡、痛苦與愛情交錯的過往記憶,「水中所見」將卡蘿殘酷的外在現實及孤寂的內在世界表現出來。卡蘿曾說:「我畫自畫像是因為我常感到寂寞」,又說:「因為我是最懂自己的人」4。僅管「水中所見」沒有明顯描繪卡蘿的面容,卻也是卡蘿的「生命記憶」自畫像。
畫面上方殘疾的雙腿映照在水面上,如蟹狀身軀的變形,呈現一種極為詭異的景像。正在滴血的血管與浴缸上方的栓圈相連,令人想到卡蘿在1939年所作「兩個芙列達」(圖6) 中歐洲卡蘿將血管剪斷任其淌血的景象。一個身著特旺納裝表示堅強的墨西哥卡蘿,另一個穿著高領維多利亞式服裝的歐洲卡蘿,兩者的心皆赤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失去所愛、自我的歐洲卡蘿淌著血,鮮血自截斷的血管中流出,彷彿將因血留不止而死,墨西哥卡蘿則左手持著里維拉的肖像,右手則牽著受傷的卡蘿。雙方握手象徵相互扶持的力量,彼此不可或缺的存在,卡蘿對鏡中自我清楚審視,明白所依賴的只有自己,所擁有的僅有孤獨。「兩個芙列達」是在卡蘿與里維拉於1939年離婚之後所作的,但早在1934年里維拉與卡蘿的小妹克麗斯汀( Cristina Kahlo)有染,卡蘿的心就早以破碎,雖有其他的感情發展,但都不足以彌補她對里維拉真愛的渴求,這段期間可說是她生命中最孤獨的時光。
「水中所見」畫面下方右側(圖2),卡蘿的父母出現在一大片巨葉叢中,卡蘿亦曾在 1936年的「我的祖父母、父母與我」(圖7)中描繪父母的形象,甚至將家族的祖孫三代、自己如何誕生的精卵交會畫面及母親腹中的胎兒卡蘿,都如同還願畫般詳細描繪。純潔裸身的幼兒卡蘿手持象徵血統的紅色緞帶,站在卡蘿的家「藍屋」(Casa Azul) 如大孩子般鄭重介紹她的家族。畫面上緞帶的左端所呈現的是來自墨西哥的外祖父母,皮膚較為黝黑、面頰較為消瘦;緞帶的右端則是來自德國的祖父母,其實他們是移民至德國匈裔猶太人,祖父蓄有匈牙利人特有的鬍形,而祖母的濃眉應證了卡蘿的眉形遺傳自她。大幅的畫面描繪了卡蘿在墨西哥的家園及土地,僅在右邊小幅地畫出象徵父系歐洲血源的海洋,表示卡羅對墨西哥文化的熱愛勝過歐洲文化。「我的祖父母、父母與我」、「水中所見」的父母肖像皆參考自1898年的父母結婚照(圖8),念本的卡蘿是想明確交代她的身世,而「水中所見」的父親身軀為繩子所絆,是否意謂於1941年因病去逝的父親早在1938年健康就出現警訊?
隔著父母意象的葉叢前面,呈現一對裸女躺在狀如船筏的浴用海棉上(圖2),卡羅在不久的未來以此意象繪出「森林中的兩位裸女」(圖9, 1939年),裸女在謐靜的森林中休憩,僅管沒有卡羅式的鷹眉,仍可斷定躺著的女子是卡蘿,而她身旁坐立的女子由其黝黑膚色得知可能是印地安人,暗示卡蘿同性戀的傾向,亦象徵她歐洲及印第安雙重文化的淵源。「水中所見」裸女身旁盤根錯節的葉叢意象,在「森林中的兩位裸女」中亦清處可見。卡蘿躺在女子膝上直視觀眾,顯示她不在意表露她的同性情感,一旁的猴子則自葉叢中窺探,象徵情欲的猴子與裸女間的情愛加強卡蘿強烈的愛欲。或許為報復里維拉的出軌,卡蘿交往的對象男女皆有,而里維拉可以忍受卡蘿的同性戀,卻不能容忍他的異性戀。卡蘿1938年後的自畫像中,猴子、鸚鵡、小狗等寵物常伴隨著她,鸚鵡在印度神話中是愛神Kama的化身,這些動物不但成為她生活中的伴侶,亦轉化成她自身,以慰失去里維拉的寂寞芳心。卡蘿在「森林中的兩位裸女」中傳達如盧梭( Henri Roussaeu)式的樸素天真( naivety) 風格,我們卻不能將卡蘿歸於樸素畫家之列,卡蘿並未因厭惡都會生活而規避於自然之中,而是基於表現墨西哥式的自然情懷。
「水中所見」中,裸女意象的上方出現一具坐在山丘上的骷髏(圖2),象徵死亡的骷髏常在出現於卡蘿的畫面上,如「四個墨西哥居民」( 1938年, 圖10)、「夢」(1940年, 圖11)等作。「四個墨西哥居民」的創作靈感源自里維拉所收藏的前哥倫比亞時期的古物及民間文物,卡蘿所描繪的四個居民自畫面由左向右分別為猶大(Judas)、自Nayarit出土的前哥倫比亞時期神像、土製的骷髏及騎驢的稻草人。5這些居民身處在靠近卡蘿在Coyoacán住家的廣場上,空曠廣大的廣場上除了「他們」外,只有一個吸吮手紙的墨西哥小女孩坐在廣場地上看著懷孕的泥偶、巨大的骷髏,而卡蘿就是那小女孩。畫面右側的骷髏意象源於墨西哥的「死亡節」( Day of the Death),每到十一月二日墨西哥人會將死神的形象製成糖果、玩偶,甚至裝扮成死神的模樣,將死亡的觀念融入生活中,親近它、玩弄它,以黑色幽默舒解死亡的恐懼。骷髏右側旁是斷裂遭修護的泥偶,象徵了墨西哥的過去,她的腿部有部分殘缺亦象徵了卡蘿自身,她向著全身纏以炮竹的猶大,相傳猶大是個典型的大男人,猶大的影子映照在泥偶的身後,泥偶是活在丈夫的陰影下,顯示卡蘿與里維拉當時的關係;骷髏右側後方的稻草人限於虛弱的體質不良於行,如墨西哥的命運為殖民國家長期壓榨,即使企圖現代化也難以實現。卡蘿常藉代表墨西哥精神的文物表露她對墨西哥之愛,包括代表死亡的骷髏。在「夢」中,床頂上死亡的骷髏與卡蘿日夜同床共眠,此骷髏稱”Judas”,是用紙漿作成魔鬼或骷髏形狀的白骨架,裏面通常塞滿煙火,在復活節前的週六,人們會在城鎮廣場市街上點爆,與「四個墨西哥居民」中全身捆綁爆竹的猶大是同一意象。躺著在床上的卡蘿身上覆蓋一種象徵生命力的植物,與床頂上骷髏胸前的美麗花束相應,有死裡還生、生死循環之意,卡蘿驅走死亡的夢魘,展現她對死亡的征服。「死亡」的主題一直是卡蘿畫作的核心,死亡對芙列達來說就如她的同伴,陪著她共眠、伴著她共舞,但對應著「死亡」的主題是「生命」,芙列達其實是要表達她生命的韌性,透過不斷地蔑視死亡、嘲諷死神,芙列達得到精神上的救贖。正是透過藝術將消極的死亡喚醒、沖淡、昇華,芙列達得以正視死亡,對死亡的觀照令人忍受。
由骷髏意象再往上方看(圖3),一座摩天大樓居然座落在活火山山口上,火山內部仍不斷運動,山口竄出火苗,滾燙的岩漿流入水中,災勢似乎相當緊急。火燒摩天樓意象可能源自卡蘿在1932年的鉛筆畫「夢」(圖12),亦可能與同期所作的「身處美墨邊界的自畫像」(1932年)、「我的衣服掛在那兒」( 1933年,圖13) 有關。1930年初期,里維拉受委託至美國作壁畫,而卡蘿夫唱婦隨亦同去美國,但她對美國資本主義下的拜金媚俗相當反感,工業化的都市景象、高大密集的摩天大樓都讓她透不過氣,加上里維拉忙於壁畫工作,更加深她在茫茫大城中的孤寂感及思鄉之愁。這種孤獨悲悽就如同「水中所見」的心情一般,濃郁地化不開,使得缸裡的水染成混濁的灰色。著火的摩天樓可能暗指美國資本主義即將滅亡。畫面中摩天樓的左側,一隻巨鳥似乎奄奄一息地平躺在樹上,此意象是來自十五世紀畫家波希( H. Bosch )「快樂園」(圖14)中的巨鳥意象,牠的雙腳如卡蘿的腳常被鮮血染紅了。
在畫面左下方(圖4),水面上飄著卡蘿最鍾愛的特旺納衣裳,卡蘿常在自畫像中穿著,而在「我的衣服掛在那兒」( 1933年,圖13)、「回憶」(1937,圖15)中單獨描繪衣裳本身。卡蘿在「我的衣服掛在那兒」應用多視點的拼貼技法,貼切地表現美國紐約市的擁擠髒亂。如上所述,卡蘿對美國的印象不佳,一心企盼能早日會到墨西哥,孤伶伶地衣裳掛在充斥的高樓群中,卡蘿間以資產階級生活配備(如馬桶、電話、運動獎杯)及豔俗女郎的海報聲討美國,以” $”美鈔標誌如蛇狀將教堂窗上的十字架圖案捲起的巧思來控訴其偽善,著火的神殿暗喻上帝的怒火,卡蘿以譏諷的手法來拓棄美國的資本主義。下方她借用經濟大蕭條年代失業的照片,將真實和繪畫並置,突出美國所炫耀的俗氣的富庶繁榮,與中下階層的貧困形成對照。由遠方海上的自由女神像得知這是紐約市,一如往常工廠地鐵依然冰冷吵雜、市容依然髒亂,卡蘿的心依然在墨西哥。「我的衣服掛在那兒」的衣裳撫慰了卡蘿的鄉愁,而「回憶」(1937)中的特旺納衣裳則給予受外遇打擊的 卡蘿心靈上的支柱。當時里維拉外遇對象就是胞妹克麗斯汀,卡蘿內心的痛如同鐵棍被刺穿,她的心已不在體內,血淋淋地留在地上,卡蘿誇大心藏的尺寸,藉身體的痛苦傳達她內心的創傷,心藏血流遍野的意象使觀眾震懾卡蘿的殘酷美學。畫面左側懸著卡蘿學生時代的衣服,左手袖口長出手來,欲牽著失去雙手的卡蘿,卻無法牽到,可能表與妹妹之前的情誼竟無法信任倚賴,全靠畫面右側的特旺納衣裳給她生存的力量。特旺納衣裳對卡蘿不只是一件普通的衣裳,是一件對卡蘿有療傷止痛功能的神衣。
特旺納衣裳的上方,一個被繩子綑綁浸泡在水中的裸女,頸部被繩子勒得奄奄一息,嘴角與私處流著鮮血(圖4,5)。拉著繩子是戴著印地安面具斜倚在岸上的男子,繩子上則有許多昆蟲和獨舞者如馬戲特技般戰戰兢兢地走著;倘若男子一鬆手,女子就會沉入水中。由1932年的「亨利福特醫院」(圖16)中卡蘿難產的意象,得知水中垂死的女子就是卡蘿。卡蘿的骨盆曾因車禍嚴重受傷,本就不宜懷孕,但她為了擁有里維拉愛的結晶冒險一試,結果仍是流產。位於工業城底特律的亨利福特醫院,周遭都是冰冷的工廠,因流產流血過多的卡蘿虛弱無助的躺在床上,扭曲的下半身、臉上斗大的淚滴,及出自她身體的六個物件,都表露她失去孩子的悲愴。這六個物件分別是醫用女體模型、死去的胎兒、蝸牛、醫用機器、凋謝的蘭花及骨盆:模型解說了她骨盆受傷的事實,死去的胎兒正是她想為里維拉生的「小狄亞哥」( Dieguito) ,蝸牛是形容生產過程的緩慢,同時又是性感與生命力的象徵,而醫用機器是進行生產手術時所用的蒸氣殺菌器,凋謝的蘭花是里維拉探望卡蘿時帶來的,而脆弱的骨盆禁不起生產的力道,這一切都道明卡蘿難產的痛苦歷程及原因。瘦小的卡蘿身處偌大的床上,而醫院病床又位在空曠的荒漠,只有在荒漠邊垂可見一整排的工廠林立,卡蘿的痛在如何吶喊都無人聽得見,她的孤寂足以殺死自己。某藝評家曾說:「卡蘿是一個藉由繪畫不斷賦予她自己生命的畫家」,藉由繪畫向觀眾訴說她的痛苦,使死去的卡蘿得以再度復活。
回到「水中所見」,面具男子的神秘意象可見於卡蘿其他畫作中,如「奶媽與我」(1937年,圖17)的面具奶媽、「女孩與死亡面具」(1938年,圖18)的死亡面具。面具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象徵意味:「奶媽與我」的印地安奶媽戴著前哥倫比亞時期的面具,哺育著嬰兒卡蘿,象徵卡蘿接受古墨西哥文化的滋養;「女孩與死亡面具」的小女孩戴著象徵死亡的骷髏面具,手中拿著專門悼念逝者的黃花,身旁地上還豎立著怪獸面具,象徵卡蘿自小悲苦的宿命;「水中所見」中的面具男子在此主宰了卡蘿的命運,可能暗指卡蘿的親密愛人里維拉。在卡蘿的繪畫中,面具意象是因為畫中與其他圖象的關係產生不同的意義詮釋。
在水面上可見代表墨西哥的仙人掌花(圖5),和下方異國情調的大朵紅花(圖4),卡蘿再次強調自己的傳統。畫面左側(圖5)即將撞上岩石的船隻象徵著死亡,而岩石後面、近流產卡蘿處,有一只破洞漏水的貝殼,象徵著卡蘿的不孕。貝殼的意象之後在1944年的「狄耶哥與芙列達」(圖19)出現,卡羅將丈夫與自己的半張臉複合在一起,同時亦出現日月重疊的意象,呼應並加強兩人的契合性;畫面下方的蝸牛及貝殼象徵愛的結合。
「水中所見」是卡蘿自傳的舞臺場景,她如日記般直接陳述內心抽象的情緒,及無以名狀的感傷經驗。水中的意象是卡蘿生命中最印象深刻的記憶及最重要的生命本質:墨西哥的血源及愛國情懷、里維拉的愛情與背叛、流產的悲愴及痛苦
死亡的嘲弄與征服、女性的獨立與孤獨、資本主義的厭惡與唾棄。卡蘿的意象充滿象徵意味,這些意象多次出現在她的作品中,轉變成卡蘿個人的情感符號;
受到墨西哥傳統文化的影響,殘酷的黑色幽默及天真純樸的直接性使卡蘿的藝術與眾不同,或有認為是魔幻寫實,或有歸納為超現實畫派。僅管卡蘿將人物比例誇張、以多重視點營造出非理性的空間,卻都以她的真實感受為出發,這點與抽象畫派的訴求類近,只不過卡蘿以具體寫實為表現,我們只能說她的藝術有超現實主義的「驚異」氛圍。超現實主義者所關切,是進入潛意識或夢境,轉化事物至新奇又特異的狀態,而產生聯想而導出新意;卡蘿並非要表達她的潛意識或夢境,又非如那些男性超現實主義畫家,卡蘿並沒將自己當作物體描繪,而視身體為承受苦痛的地帶,呈現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的真實。
附註:
1.還願畫(Retablos)的傳統必須追溯到殖民時期,死裡逃生的人為感謝聖者的救命之恩請畫匠所繪的小幅畫作;還願畫包含意象及敘述提字。
2.André Breton, Surrealism and painting. 1967, p. 147.
3.Hayden Herrera, Frida Kahlo: A Life of Passion, 1997, p.238.
4.From Antonio Rodríquez, Una pintora extraordinaria, in : Así, Mexico City, 17 March 1945
5.Hayden Herrera, Frida Kahlo: The Paintings, Harper Perennial, 1993, p.23
參考書目
1.Hayden Herrera, Frida: A biography of Frida Kahlo, Perennial Library, 1983
2.Whitney Chadwick, Women Artists and the Surrealist Movement, Thames and Hudson, 1985
3.Mary Ellen Miller, The Art of Mesoamerica from Olmec to Aztec, Thames and Hudson, 1986, pp.207-216
4.Hayden Herrera, Frida Kahlo: The Paintings, Harper Perennial, 1993
5.Briony Fer, David, Paul Wood, Realism, Rationalism, Surrealism:Art between the War, The Open University, 1993, pp239-244
6.Edward Lucie-Smith, Latin America Art of the 20th Century, Thames and Hudson, 1993,pp. 96-108
7.Paula M. Cooey, Religious Imagination and the Body- A Feminist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87-108
8.Isabel Alcántara & Sandra Egnolff, Frida Kahlo and Diego Rivera, Prestel,1999
9.Whitney Chadwick, Women, Art, and Society, Thames and Hudson,2002
10.Jennifer Mundy ed., Surrealism: Desire Unbound, Tate Publishing, 2001,
pp. 171-201
11.Norma Broude, Mary D. Garrard 編,<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II>,
遠流,1998年,第763-783頁,”芙列達.卡蘿繪畫中的文化、政治和身份認同> ,珍尼絲.海倫德著
12.曾長生著,<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藝術家,1997年,第28-40頁
13.Malka Drugler 著,黃秀慧譯,<女畫家卡蘿傳奇>,方智,1998年
14.黃舒屏文,<卡蘿>,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
Frida Kahlo’s “ What the Water Gave Me”
作者: 楊衍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
二十世紀的現代藝壇上,墨西哥畫家芙列達.卡蘿 (Frida Kahlo, 1907-1954)公認為最耀眼的明星畫家之一,無論在女性藝術的範疇中觀察其作品,或是以其藝術中具墨西哥精神( Mexicandid) 的傳統元素分析其創作,皆可探究卡蘿自傳式藝術的豐富性及獨特性。「水中所見」( What water gave me,圖1)是卡蘿在1938年與超現實主義教父布荷東(André Breton) 會面之後所作的作品,公認為最像超現實繪畫的作品。1938年之前,卡蘿從未與巴黎超現實藝術圈有所接觸,亦不知其所倡導之藝術理念,布荷東卻為其怪異的構圖、飄浮的奇怪造形所驚豔。「水中所見」中所出現的多重影象是卡蘿在1938年之前的生命歷程中重要記憶及感受的濃縮,亦影響日後的藝術發展,本文將藉此作分析卡蘿藝術中意象的內涵、造形及象徵,以及她與超現實藝術的關係,以還原卡蘿在創作「水中所見」時的內心真實並探究其藝術特質。
有著熱情的拉丁血統的畫家芙列達.卡蘿 (Frida Kahlo),生性樂觀積極,個性愛恨分明。四十七歲的短暫生命中,病痛及死亡總是伴隨著卡蘿:六歲罹患小兒痲痺;十八歲時又經歷一場嚴重的車禍,使得她脊髓、骨盆斷裂;之後企圖為丈夫里維拉( Diego Rivera, 1886-1957, 墨西哥三大壁畫家之一)生子,歷經三次流產;生命將盡之時,右腿又遭截肢。僅管生理上不斷遭受到如此創痛,她卻以堅強的意志力與死神、病魔長期搏鬥,將她奮鬥的生命史繪於畫布上,卡蘿肢體的痛處、生命的殘缺因而成就了其繪畫之偉大。由於病痛纏身,常局限於病床上,最常相處的同伴就是卡蘿自己,卡蘿以自畫像為題材,不斷地檢視傷口,從檢視的過程中自我療傷、自我癒合;卡蘿自畫像受到還願畫(Retablos)1畫風影響,因此有一股天真樸質蘊含其中。
里維拉是卡蘿終生的最愛,而里維拉的不專情亦是卡蘿一生中的最痛,她曾說:「此生中我遭遇了兩次令我痛苦一生的意外,一是公車輾過身體的意外,一是Diego。」里維拉的意象是卡蘿自畫像的描繪中心,自結婚、外遇、分手、離婚到復合的愛情過程,卡蘿如寫日記般的毫無保留,將愛情的酸甜苦痛、忌妒、佔有與慾望揮灑在畫布上。即使里維拉的意象缺席,亦表示卡蘿內心的孤寂、對里維拉愛情的渴望。
然而,卡蘿的視覺意象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表露,她將作品提昇至大我的國族情感。卡蘿一直對墨西哥的政治頗為關切,對墨西哥殖民化之前的前哥倫比亞文化( Pre-Columbian culture)更是推崇,無論是她的繪畫、服飾、家居都注入特有的墨西哥元素,兼具歐洲血源及墨西哥血統的卡蘿,證明了對生長於祖國墨西哥的愛國情懷。卡蘿外在以具異國風情的服裝造型將自己內在的痛處偽裝起來,具有文化認同的特旺納( Tehuana )服裝對她似乎具有療傷止痛的作用。特旺納地方是屬母系社會,服裝的表徵往往象徵女人在經濟及社會地位的強勢與自由,這也是卡蘿所冀希的。
卡蘿面容在其藝術中成了她的商標,她將眉毛加濃並連接起來如鷹展翅一般,加厚嘴唇並在其上方描繪鬍鬚,成為她性感的表徵。僅管卡蘿往往在畫面上赤裸裸地呈現軀體的創痛,或是象徵性的淚滴掛在臉上,總是缺乏面部表情,似乎要強調她的堅強韌性。因為專注於鏡中反射的自我,卡蘿總以四分之三的角度呈現面容,觀眾近離地面對她直視不諱的自畫像時,會強烈地感受到她那股傲氣,對生命的堅持及死亡的蔑視。
1938年,布荷東至墨西哥為超現實主義找尋新的形式出路,稱讚卡蘿的作品有超現實的氣質。同年Breton曾在紐約畫展的目錄上寫道:「當我到達墨西哥,既驚訝又欣喜地發現她的近期作品已完全綻放為純粹的超現實主義」,並形容卡蘿的畫是「繫著緞帶上的炸彈」,表生命的冷酷與禮讚。2自認是寫實主義者的卡蘿並不以為然,卡蘿辯駁:「我不是甚麼超現實主義畫派,我從不畫夢境,我畫自己的現實狀況,我知道我必須畫,而且直接畫下流經我腦子的東西,而不作其他考慮。」3卡蘿從未正式加入任何畫派,沒有刻意以任何繪畫理論創作構圖,所賴的藝術內涵就是她自己的真實,所表達的形式是卡蘿式的個人美學。
1939年,卡蘿應布荷東之邀至巴黎開展,抵達法國時卻發現布荷東並未將策展的行政手續辦妥,幸好遇上杜象( Marcel Duchamp)即時援助,將展覽地點改至皮耶柯爾畫廊(Pierre Colle Gallery),展覽才得以順利進行。布荷東所策劃的展覽「墨西哥式」( Mexique),展出卡蘿十八件畫作、M. A. Bravo的攝影作品、前哥倫比亞時期的古物,及一系列民俗文物 (包括還願畫、玩具、糖製骷髏、陶器等)。卡蘿對於布荷東的展覽極為厭惡,認為他展出的不過是墨西哥市場中的東西,竟然將她苦心經營的作品與這類物品並置,錯誤地認為這就是墨西哥文化,這些巴黎人眼中的墨西哥只不過是一種殖民主義制度下的異國風情。此外,卡蘿十分厭惡超現實藝術圈的浮華虛偽,對巴黎的印象極為不佳,但她的藝術仍獲得超現實藝術家的青睞,羅浮宮美術館還買下她的「畫框」( Frame) 一作,成為羅浮宮美術館第一件二十世紀墨西哥藝術藏品。她那具異國風情的服裝美學亦成為全巴黎矚目的焦點,巴黎「時尚」(Vogue)雜誌以卡蘿為封面人物,卡蘿聲名大噪,自此卡蘿擺脫了大畫家里維拉盛名的附屬品,卡蘿成為「畫家卡蘿」。
與超現實畫派的往來,使卡蘿熟悉他們的藝術理念及內涵、技法,這或多或少都對未來的卡蘿有所影響,尤其是1944年起卡蘿所寫的日記,以自動技法表現最具超現實主義精神,鋼筆滴墨在紙上,隨興地發展半人半獸的形象,往往能表露藝術家內在的真實情緒。1940年代後期所描繪的植物,往往如某些超現實畫家將生物擬人化,藉由描繪墨西哥熱帶蔬果,卡蘿將自己強烈的情欲投射出來,
切片的水果宛如女性子宮,水果表面甚至長有毛髮,又不時在靜物中插上墨西哥國旗,以表明未能在自畫像中表露的愛國情感。
僅管卡蘿的創作一直與超現實主義沒有交集,但自1938年與布荷東的接觸後,超現實的意念似乎對她有所感染。卡蘿1938年所作的「水中所見」(圖1)所呈的風格就非常超現實,在浴缸裡浸泡的卡蘿乍見水中出現複合式的怪景,如波希式( H. Bosch) 小宇宙,這些都與過往的記憶相連。如白日夢般,卡蘿現實上意識到右腳受傷大姆指的傷痛,而幻覺上內心世界展現於水面上,水中充滿了她自由聯想的意象,大部分實際是來自她之前作品的意象,或是在未來畫作上出現的形象,傳達著生命與死亡、痛苦與愛情交錯的過往記憶,「水中所見」將卡蘿殘酷的外在現實及孤寂的內在世界表現出來。卡蘿曾說:「我畫自畫像是因為我常感到寂寞」,又說:「因為我是最懂自己的人」4。僅管「水中所見」沒有明顯描繪卡蘿的面容,卻也是卡蘿的「生命記憶」自畫像。
畫面上方殘疾的雙腿映照在水面上,如蟹狀身軀的變形,呈現一種極為詭異的景像。正在滴血的血管與浴缸上方的栓圈相連,令人想到卡蘿在1939年所作「兩個芙列達」(圖6) 中歐洲卡蘿將血管剪斷任其淌血的景象。一個身著特旺納裝表示堅強的墨西哥卡蘿,另一個穿著高領維多利亞式服裝的歐洲卡蘿,兩者的心皆赤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失去所愛、自我的歐洲卡蘿淌著血,鮮血自截斷的血管中流出,彷彿將因血留不止而死,墨西哥卡蘿則左手持著里維拉的肖像,右手則牽著受傷的卡蘿。雙方握手象徵相互扶持的力量,彼此不可或缺的存在,卡蘿對鏡中自我清楚審視,明白所依賴的只有自己,所擁有的僅有孤獨。「兩個芙列達」是在卡蘿與里維拉於1939年離婚之後所作的,但早在1934年里維拉與卡蘿的小妹克麗斯汀( Cristina Kahlo)有染,卡蘿的心就早以破碎,雖有其他的感情發展,但都不足以彌補她對里維拉真愛的渴求,這段期間可說是她生命中最孤獨的時光。
「水中所見」畫面下方右側(圖2),卡蘿的父母出現在一大片巨葉叢中,卡蘿亦曾在 1936年的「我的祖父母、父母與我」(圖7)中描繪父母的形象,甚至將家族的祖孫三代、自己如何誕生的精卵交會畫面及母親腹中的胎兒卡蘿,都如同還願畫般詳細描繪。純潔裸身的幼兒卡蘿手持象徵血統的紅色緞帶,站在卡蘿的家「藍屋」(Casa Azul) 如大孩子般鄭重介紹她的家族。畫面上緞帶的左端所呈現的是來自墨西哥的外祖父母,皮膚較為黝黑、面頰較為消瘦;緞帶的右端則是來自德國的祖父母,其實他們是移民至德國匈裔猶太人,祖父蓄有匈牙利人特有的鬍形,而祖母的濃眉應證了卡蘿的眉形遺傳自她。大幅的畫面描繪了卡蘿在墨西哥的家園及土地,僅在右邊小幅地畫出象徵父系歐洲血源的海洋,表示卡羅對墨西哥文化的熱愛勝過歐洲文化。「我的祖父母、父母與我」、「水中所見」的父母肖像皆參考自1898年的父母結婚照(圖8),念本的卡蘿是想明確交代她的身世,而「水中所見」的父親身軀為繩子所絆,是否意謂於1941年因病去逝的父親早在1938年健康就出現警訊?
隔著父母意象的葉叢前面,呈現一對裸女躺在狀如船筏的浴用海棉上(圖2),卡羅在不久的未來以此意象繪出「森林中的兩位裸女」(圖9, 1939年),裸女在謐靜的森林中休憩,僅管沒有卡羅式的鷹眉,仍可斷定躺著的女子是卡蘿,而她身旁坐立的女子由其黝黑膚色得知可能是印地安人,暗示卡蘿同性戀的傾向,亦象徵她歐洲及印第安雙重文化的淵源。「水中所見」裸女身旁盤根錯節的葉叢意象,在「森林中的兩位裸女」中亦清處可見。卡蘿躺在女子膝上直視觀眾,顯示她不在意表露她的同性情感,一旁的猴子則自葉叢中窺探,象徵情欲的猴子與裸女間的情愛加強卡蘿強烈的愛欲。或許為報復里維拉的出軌,卡蘿交往的對象男女皆有,而里維拉可以忍受卡蘿的同性戀,卻不能容忍他的異性戀。卡蘿1938年後的自畫像中,猴子、鸚鵡、小狗等寵物常伴隨著她,鸚鵡在印度神話中是愛神Kama的化身,這些動物不但成為她生活中的伴侶,亦轉化成她自身,以慰失去里維拉的寂寞芳心。卡蘿在「森林中的兩位裸女」中傳達如盧梭( Henri Roussaeu)式的樸素天真( naivety) 風格,我們卻不能將卡蘿歸於樸素畫家之列,卡蘿並未因厭惡都會生活而規避於自然之中,而是基於表現墨西哥式的自然情懷。
「水中所見」中,裸女意象的上方出現一具坐在山丘上的骷髏(圖2),象徵死亡的骷髏常在出現於卡蘿的畫面上,如「四個墨西哥居民」( 1938年, 圖10)、「夢」(1940年, 圖11)等作。「四個墨西哥居民」的創作靈感源自里維拉所收藏的前哥倫比亞時期的古物及民間文物,卡蘿所描繪的四個居民自畫面由左向右分別為猶大(Judas)、自Nayarit出土的前哥倫比亞時期神像、土製的骷髏及騎驢的稻草人。5這些居民身處在靠近卡蘿在Coyoacán住家的廣場上,空曠廣大的廣場上除了「他們」外,只有一個吸吮手紙的墨西哥小女孩坐在廣場地上看著懷孕的泥偶、巨大的骷髏,而卡蘿就是那小女孩。畫面右側的骷髏意象源於墨西哥的「死亡節」( Day of the Death),每到十一月二日墨西哥人會將死神的形象製成糖果、玩偶,甚至裝扮成死神的模樣,將死亡的觀念融入生活中,親近它、玩弄它,以黑色幽默舒解死亡的恐懼。骷髏右側旁是斷裂遭修護的泥偶,象徵了墨西哥的過去,她的腿部有部分殘缺亦象徵了卡蘿自身,她向著全身纏以炮竹的猶大,相傳猶大是個典型的大男人,猶大的影子映照在泥偶的身後,泥偶是活在丈夫的陰影下,顯示卡蘿與里維拉當時的關係;骷髏右側後方的稻草人限於虛弱的體質不良於行,如墨西哥的命運為殖民國家長期壓榨,即使企圖現代化也難以實現。卡蘿常藉代表墨西哥精神的文物表露她對墨西哥之愛,包括代表死亡的骷髏。在「夢」中,床頂上死亡的骷髏與卡蘿日夜同床共眠,此骷髏稱”Judas”,是用紙漿作成魔鬼或骷髏形狀的白骨架,裏面通常塞滿煙火,在復活節前的週六,人們會在城鎮廣場市街上點爆,與「四個墨西哥居民」中全身捆綁爆竹的猶大是同一意象。躺著在床上的卡蘿身上覆蓋一種象徵生命力的植物,與床頂上骷髏胸前的美麗花束相應,有死裡還生、生死循環之意,卡蘿驅走死亡的夢魘,展現她對死亡的征服。「死亡」的主題一直是卡蘿畫作的核心,死亡對芙列達來說就如她的同伴,陪著她共眠、伴著她共舞,但對應著「死亡」的主題是「生命」,芙列達其實是要表達她生命的韌性,透過不斷地蔑視死亡、嘲諷死神,芙列達得到精神上的救贖。正是透過藝術將消極的死亡喚醒、沖淡、昇華,芙列達得以正視死亡,對死亡的觀照令人忍受。
由骷髏意象再往上方看(圖3),一座摩天大樓居然座落在活火山山口上,火山內部仍不斷運動,山口竄出火苗,滾燙的岩漿流入水中,災勢似乎相當緊急。火燒摩天樓意象可能源自卡蘿在1932年的鉛筆畫「夢」(圖12),亦可能與同期所作的「身處美墨邊界的自畫像」(1932年)、「我的衣服掛在那兒」( 1933年,圖13) 有關。1930年初期,里維拉受委託至美國作壁畫,而卡蘿夫唱婦隨亦同去美國,但她對美國資本主義下的拜金媚俗相當反感,工業化的都市景象、高大密集的摩天大樓都讓她透不過氣,加上里維拉忙於壁畫工作,更加深她在茫茫大城中的孤寂感及思鄉之愁。這種孤獨悲悽就如同「水中所見」的心情一般,濃郁地化不開,使得缸裡的水染成混濁的灰色。著火的摩天樓可能暗指美國資本主義即將滅亡。畫面中摩天樓的左側,一隻巨鳥似乎奄奄一息地平躺在樹上,此意象是來自十五世紀畫家波希( H. Bosch )「快樂園」(圖14)中的巨鳥意象,牠的雙腳如卡蘿的腳常被鮮血染紅了。
在畫面左下方(圖4),水面上飄著卡蘿最鍾愛的特旺納衣裳,卡蘿常在自畫像中穿著,而在「我的衣服掛在那兒」( 1933年,圖13)、「回憶」(1937,圖15)中單獨描繪衣裳本身。卡蘿在「我的衣服掛在那兒」應用多視點的拼貼技法,貼切地表現美國紐約市的擁擠髒亂。如上所述,卡蘿對美國的印象不佳,一心企盼能早日會到墨西哥,孤伶伶地衣裳掛在充斥的高樓群中,卡蘿間以資產階級生活配備(如馬桶、電話、運動獎杯)及豔俗女郎的海報聲討美國,以” $”美鈔標誌如蛇狀將教堂窗上的十字架圖案捲起的巧思來控訴其偽善,著火的神殿暗喻上帝的怒火,卡蘿以譏諷的手法來拓棄美國的資本主義。下方她借用經濟大蕭條年代失業的照片,將真實和繪畫並置,突出美國所炫耀的俗氣的富庶繁榮,與中下階層的貧困形成對照。由遠方海上的自由女神像得知這是紐約市,一如往常工廠地鐵依然冰冷吵雜、市容依然髒亂,卡蘿的心依然在墨西哥。「我的衣服掛在那兒」的衣裳撫慰了卡蘿的鄉愁,而「回憶」(1937)中的特旺納衣裳則給予受外遇打擊的 卡蘿心靈上的支柱。當時里維拉外遇對象就是胞妹克麗斯汀,卡蘿內心的痛如同鐵棍被刺穿,她的心已不在體內,血淋淋地留在地上,卡蘿誇大心藏的尺寸,藉身體的痛苦傳達她內心的創傷,心藏血流遍野的意象使觀眾震懾卡蘿的殘酷美學。畫面左側懸著卡蘿學生時代的衣服,左手袖口長出手來,欲牽著失去雙手的卡蘿,卻無法牽到,可能表與妹妹之前的情誼竟無法信任倚賴,全靠畫面右側的特旺納衣裳給她生存的力量。特旺納衣裳對卡蘿不只是一件普通的衣裳,是一件對卡蘿有療傷止痛功能的神衣。
特旺納衣裳的上方,一個被繩子綑綁浸泡在水中的裸女,頸部被繩子勒得奄奄一息,嘴角與私處流著鮮血(圖4,5)。拉著繩子是戴著印地安面具斜倚在岸上的男子,繩子上則有許多昆蟲和獨舞者如馬戲特技般戰戰兢兢地走著;倘若男子一鬆手,女子就會沉入水中。由1932年的「亨利福特醫院」(圖16)中卡蘿難產的意象,得知水中垂死的女子就是卡蘿。卡蘿的骨盆曾因車禍嚴重受傷,本就不宜懷孕,但她為了擁有里維拉愛的結晶冒險一試,結果仍是流產。位於工業城底特律的亨利福特醫院,周遭都是冰冷的工廠,因流產流血過多的卡蘿虛弱無助的躺在床上,扭曲的下半身、臉上斗大的淚滴,及出自她身體的六個物件,都表露她失去孩子的悲愴。這六個物件分別是醫用女體模型、死去的胎兒、蝸牛、醫用機器、凋謝的蘭花及骨盆:模型解說了她骨盆受傷的事實,死去的胎兒正是她想為里維拉生的「小狄亞哥」( Dieguito) ,蝸牛是形容生產過程的緩慢,同時又是性感與生命力的象徵,而醫用機器是進行生產手術時所用的蒸氣殺菌器,凋謝的蘭花是里維拉探望卡蘿時帶來的,而脆弱的骨盆禁不起生產的力道,這一切都道明卡蘿難產的痛苦歷程及原因。瘦小的卡蘿身處偌大的床上,而醫院病床又位在空曠的荒漠,只有在荒漠邊垂可見一整排的工廠林立,卡蘿的痛在如何吶喊都無人聽得見,她的孤寂足以殺死自己。某藝評家曾說:「卡蘿是一個藉由繪畫不斷賦予她自己生命的畫家」,藉由繪畫向觀眾訴說她的痛苦,使死去的卡蘿得以再度復活。
回到「水中所見」,面具男子的神秘意象可見於卡蘿其他畫作中,如「奶媽與我」(1937年,圖17)的面具奶媽、「女孩與死亡面具」(1938年,圖18)的死亡面具。面具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象徵意味:「奶媽與我」的印地安奶媽戴著前哥倫比亞時期的面具,哺育著嬰兒卡蘿,象徵卡蘿接受古墨西哥文化的滋養;「女孩與死亡面具」的小女孩戴著象徵死亡的骷髏面具,手中拿著專門悼念逝者的黃花,身旁地上還豎立著怪獸面具,象徵卡蘿自小悲苦的宿命;「水中所見」中的面具男子在此主宰了卡蘿的命運,可能暗指卡蘿的親密愛人里維拉。在卡蘿的繪畫中,面具意象是因為畫中與其他圖象的關係產生不同的意義詮釋。
在水面上可見代表墨西哥的仙人掌花(圖5),和下方異國情調的大朵紅花(圖4),卡蘿再次強調自己的傳統。畫面左側(圖5)即將撞上岩石的船隻象徵著死亡,而岩石後面、近流產卡蘿處,有一只破洞漏水的貝殼,象徵著卡蘿的不孕。貝殼的意象之後在1944年的「狄耶哥與芙列達」(圖19)出現,卡羅將丈夫與自己的半張臉複合在一起,同時亦出現日月重疊的意象,呼應並加強兩人的契合性;畫面下方的蝸牛及貝殼象徵愛的結合。
「水中所見」是卡蘿自傳的舞臺場景,她如日記般直接陳述內心抽象的情緒,及無以名狀的感傷經驗。水中的意象是卡蘿生命中最印象深刻的記憶及最重要的生命本質:墨西哥的血源及愛國情懷、里維拉的愛情與背叛、流產的悲愴及痛苦
死亡的嘲弄與征服、女性的獨立與孤獨、資本主義的厭惡與唾棄。卡蘿的意象充滿象徵意味,這些意象多次出現在她的作品中,轉變成卡蘿個人的情感符號;
受到墨西哥傳統文化的影響,殘酷的黑色幽默及天真純樸的直接性使卡蘿的藝術與眾不同,或有認為是魔幻寫實,或有歸納為超現實畫派。僅管卡蘿將人物比例誇張、以多重視點營造出非理性的空間,卻都以她的真實感受為出發,這點與抽象畫派的訴求類近,只不過卡蘿以具體寫實為表現,我們只能說她的藝術有超現實主義的「驚異」氛圍。超現實主義者所關切,是進入潛意識或夢境,轉化事物至新奇又特異的狀態,而產生聯想而導出新意;卡蘿並非要表達她的潛意識或夢境,又非如那些男性超現實主義畫家,卡蘿並沒將自己當作物體描繪,而視身體為承受苦痛的地帶,呈現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的真實。
附註:
1.還願畫(Retablos)的傳統必須追溯到殖民時期,死裡逃生的人為感謝聖者的救命之恩請畫匠所繪的小幅畫作;還願畫包含意象及敘述提字。
2.André Breton, Surrealism and painting. 1967, p. 147.
3.Hayden Herrera, Frida Kahlo: A Life of Passion, 1997, p.238.
4.From Antonio Rodríquez, Una pintora extraordinaria, in : Así, Mexico City, 17 March 1945
5.Hayden Herrera, Frida Kahlo: The Paintings, Harper Perennial, 1993, p.23
參考書目
1.Hayden Herrera, Frida: A biography of Frida Kahlo, Perennial Library, 1983
2.Whitney Chadwick, Women Artists and the Surrealist Movement, Thames and Hudson, 1985
3.Mary Ellen Miller, The Art of Mesoamerica from Olmec to Aztec, Thames and Hudson, 1986, pp.207-216
4.Hayden Herrera, Frida Kahlo: The Paintings, Harper Perennial, 1993
5.Briony Fer, David, Paul Wood, Realism, Rationalism, Surrealism:Art between the War, The Open University, 1993, pp239-244
6.Edward Lucie-Smith, Latin America Art of the 20th Century, Thames and Hudson, 1993,pp. 96-108
7.Paula M. Cooey, Religious Imagination and the Body- A Feminist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87-108
8.Isabel Alcántara & Sandra Egnolff, Frida Kahlo and Diego Rivera, Prestel,1999
9.Whitney Chadwick, Women, Art, and Society, Thames and Hudson,2002
10.Jennifer Mundy ed., Surrealism: Desire Unbound, Tate Publishing, 2001,
pp. 171-201
11.Norma Broude, Mary D. Garrard 編,<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II>,
遠流,1998年,第763-783頁,”芙列達.卡蘿繪畫中的文化、政治和身份認同> ,珍尼絲.海倫德著
12.曾長生著,<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藝術家,1997年,第28-40頁
13.Malka Drugler 著,黃秀慧譯,<女畫家卡蘿傳奇>,方智,1998年
14.黃舒屏文,<卡蘿>,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